金秋,阳光灿烂的早晨,在传统村落洞坪采风。蓦然看到晒在竹笆上的干栏片,整整齐齐一大排,接受着阳光的洗礼。干栏片是腾冲土特产之一,是一道又香又酥又脆的干菜。以前只知道荷花朗蒲、腾越的满邑出产,竟不知道洞坪也出产干栏片,而且有10多户人家在做,是村里一项较大的产业。一起跟随腾冲旅游地接策划小编来了解一下这个传统美食吧。
这些干栏片的主人是村里的许永保大哥,他家以他爱人许大嫂为主的做干栏片。按笔者惯常的想法,许大嫂应是结婚到许家向婆家学到的技术,这样就顺理成章。其实不然,许大嫂是许家做干栏片的创业者。当初她结婚后,到胶合板厂干过小活,看到村里许多人家在做干栏片,她也尝试着做。很快便掌握了技术要领,做出来的干栏片也好,但是销路成问题。干栏片由婆婆带到小街子上卖,3块钱1斤,1斤半斤的卖。最少的时候一早上只卖掉半斤。还好,也就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腾冲旅游迅速升温,干栏片受到游客青睐,销量大增,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做干栏片要趁天气晴好,一个太阳晒干才行,其工序的前半部分与做稀豆粉相同。看好了天晴的日子,做干栏片的人家就泡豌豆了。第二天一大早起床,磨豆、沉淀豆浆,一个小时搞定。接着,大灶上燃起火,豆浆沉淀后大部分倒入火力很足的大铁锅中搅拌,留部分稠浆勾芡。用一根木头搅拌顺一个方向用力搅,丝头不能乱,而且不能停歇,一气呵成,这样搅出来的稀豆粉才有韧性,做成的干栏片成片不碎,炮炸出来酥脆。生豆气尽、浆变成稀稠状时缓缓倒入稠浆勾芡。几次勾芡后,稀豆粉搅成,准备打成干栏片。
所谓“打”干栏片,就是用勺子舀起稀豆粉打在扑瓦型的大竹片上,豆粉在竹片上溜过,留下薄薄的一层粘在竹片上,多余的溜回锅里,50公分长的竹片因此称为溜片。这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操作的技术活。只有凭手感把握得十分恰好,溜片上的豆粉才能薄而不透漏,又均匀又光滑,晒出来的干栏片色泽金黄、透亮。只有动作娴熟,锅里的豆粉才不会煳。如果煳锅了,外面的人都能闻到煳味,不用说,做出来的干栏片口感要大打折扣。
乘着旅游业的东风,许大哥家的干栏片已做了20多年。他家从老寨子搬到交通方便的田边,建盖了宽敞的钢混结构平顶房,小小的干栏片产业在许家功不可没。他家在房子外边建盖了30平方米的作坊,专门用于做干栏片。作坊里的大灶、大锅搅一锅豆粉可以做出15斤成品,早几年,他家每天要搅两锅豆粉。每年数千斤产品就出自这里。
许大嫂虽说是后起之秀,做起来一点不逊色。她麻利地在大灶前操作着,搅豆粉、打豆片,许大哥把打了豆粉的溜片搬过去,稍许,豆片凝固,他用小绳子轻轻勒一下,把豆片取下来依次放到铺了稻草的竹笆上,称为“放”豆片。再把放了豆片的溜片送回到灶旁供许大嫂使用,许大嫂有时也起身帮着放豆片。溜片循环使用,两人配合默契,整套工序如行云流水。
天时尚早,放在竹笆上的干栏片要等太阳出来才搬到外面晒,以免被露水打湿。还好,这个小作坊足够摆放几十个竹晒笆。
在太阳的爆晒下,干栏片逐渐变得晶莹透亮,成了产品。将其放到烧热的油锅里,膨胀后迅速捞出,完全不油腻,超酥脆。腾冲人春秋两季烀锅子,干栏片做为干菜,是少不了的标配,红白喜事宴请宾客,同样深受欢迎。还有寺院里的那一碗清汤饵丝,饵丝帽子就是干栏片做成的,很好吃。
干栏片用稻草捆扎,很环保,属于纯手工制作、无任何添加的生态食品,贮存期长,方便携带,很多外地游客到腾冲,都喜欢买了带回去给亲友品尝。随着腾冲将传统村落打造为A级景区政策的深入实施,洞坪村作为腾越极富旅游发展潜力的传统村落,必然会迎来更多四方宾客,洞坪村干栏片制作工艺定会在旅游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