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腾冲红色旅游景点推荐,龙陵松山战役抗战遗址。
松山位于龙陵县城东39公里的怒江西岸边松山顶一带,属横断山的高黎贡山山脉,在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山高谷深的怒江大峡谷,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二战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抗日战争战役——松山战役在这里进行。
2013年9月9日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8周年之日《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在云南龙陵县松山战役旧址落成。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的402座单体雕塑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分为将军,夏装士兵,娃娃兵,跪射兵,炮兵等12个方阵。
n
战役背景
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撤退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余部与日军隔岸对峙。
1942年5月日军进驻怒江西岸后,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开始阵地建设。1943年太平洋败退中,日军战略专家预见到松山作为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重要支撑点的作用凸显为首位,遂拟将松山建设为永久性防御要塞。缅甸方面军15军令第56师团派出工兵联队,并从中国滇西、缅甸、印度等地强征民夫1670余名(其中印度人80余人,东南亚华侨138人),昼夜施工。为保密,仅允许他们到大垭口为止。工事完成后,为完全保密,1944年2月21日至25日,日军将抓来的民夫以打防疫针为名,全部秘密注射处死,并焚尸掩埋,战后在大垭口曾发现"千人坑"。
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71军新28师(缺编一个团)担任松山攻击,师长刘又吾。该军另外两个主力师(87、88师配属新28师的84团)和第6军的新39师的主力则绕过松山,主攻龙陵。由于侦查报告说松山日军约有三、四百人,火炮五门,机枪十余挺。所以71军仅打算以一个步兵团,在军属山炮营支援下几天之内全歼松山日军。
战役评价
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以战役级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战役的的胜利,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滇缅公路可以畅通无阻地运送大批部队和装备、物资及重炮兵源源通过了这个"东方直布罗陀",向龙陵战场开去,形势立即逆转。战役的胜利,不仅大大增长抗日胜利的信心,还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此次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点"之战,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玉碎"战。日本天皇亲授的联队军旗被毁,旗冠深埋地下,113联队不复存在,成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首次遗留上千具遗骨迄今无法收殓的败仗(亡灵无法回归靖国神社)。此次战役也成为山地丛林攻坚战的典范,因有雨季等因素,具有很高的军事学研究价值。战后第8军司令部参谋处编撰《第八军松山围攻战史》,为国民党重庆陆军大学教材(1947)。此役也被写入美国军校教材。
战役中,由于日军对于工事构筑,火网编成,侧防配置及工事伪装等的熟悉,故而长于逆袭及夜袭,常乘远征军攻至阵地前时,利用侧防火力由两侧封锁,同时由正面出击;或在国军占领阵地立足未稳之际,施行逆袭或夜袭。另外,日军情报系统良好,搜索严密,联络紧密,其士兵富于独立作战精神,死守据点,尤其富于牺牲性,导致国民军在本次战役中伤亡惨重。
中国远征军虽然有美军的空运物资支持,但后期才采用对壕作战有较大优势的的火焰喷射器,前期伤亡较大。而由于国家的孱弱,军队的建设水准太低,中方军队中低层指挥官及士兵的素质远不及日军,远征军夜战能力不强,导致白天攻下的阵地,夜间被日军夺回。情报侦察能力太差,进攻战术呆板,基层军官和士兵的主观能动性不够。战术的变动依赖高层拿主意[7],并且少数指挥官不能彻底执行命令,致使战机错失,影响整个作战,也是本次战役我军伤亡巨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