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近代以来,云南省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在云南省革命文物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项;全省国家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9处。可以说,云南红色旅游资源特色突出、类型齐全、内涵丰富。
近日,云南省红色旅游显著升温,各个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出现明显增长。值此"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云南网甄选了5处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推出"红
色旅游看云南"系列报道,共同追寻先烈足迹,感悟红色历史。
腾冲红色旅游地接,
腾冲红色旅游承接单位小编今天就带大家走进
腾冲红色景点之一的--
杨善洲林场。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是一首流传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
民谣中提到的"林场",便是施甸县大亮山林场。为了纪念杨善洲,林场于2010年正式更名为"善洲林场"。
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就坐落于善洲林场,是中组部公布的13个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全国10个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近年来,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以"旅游+"模式,依托善洲林场红色旅游、绿色生态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探索"旅游+"的模式,通过开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产业旅游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周边贫困地区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旅游+红色"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走进善洲林场,眼前林木葱茏,耳畔流水潺潺,空气清新怡人。如今,善洲林场已是集"生态体验、红魂传承、森林探险、自然保育"为一体的人文生态旅游胜地。杨善洲同志和善洲林场的先进事迹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全国掀起了学习善洲精神的热潮。2013年10月,云南省委批准成立了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
近年来,管委会与
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腾冲干部教育培训学院等多家红色景点合作开展环线教学,为广大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铸牢信念之"基",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截至2019年末,管委会已累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244.5万人次,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266期11.84万人。2020年3月,善洲林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据统计,善洲林场近年来每年接待旅游者25万人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旅游+红色"模式的尝试,促进了施甸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旅游+生态"构建长效保护机制
发展旅游的同时,善洲林场继承杨善洲等老一辈造林人的遗志,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举,努力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除持续开展造林护林外,当地还广泛发动群众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巩固生态空间。
如今,善洲林场森林面积3711.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97.17%,是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结果显示,善洲林场近年的森林年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营养物质积累、大气环境净化功能大幅增强。
据了解,每年善洲林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达9.61亿元,直接受益人口涉及姚关、旧城、酒房共3个乡镇11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3万多人,间接受益人口10多万人。
"旅游+产业"带动百姓就业增收
游人多了,农副产品卖得更好了。当地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旅游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百姓就业增收。
一方面,利用林场林下空间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养殖业和林下种植业。通过开展牛、羊、猪、鸡等畜禽养殖,胡蜂、蜜蜂、山鸡等特色养殖,种植有机蔬菜、食用菌、中草药、花卉苗木等,年产值逾7000万元。
另一方面,带动林区周边高海拔地区退耕还林,积极发展核桃、樱桃、冬桃、麻椒、草果、酸木瓜等特色林果,年产值逾3000万元。
同时,积极发展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业,"万兴碧毫""黑山银峰""姚关火腿""乐享善衡"等品牌享誉省内外。
"旅游+产业"的模式,带动周边近万人就业、创业,推动周边乡镇经济发展,施甸县姚关镇、旧城乡、酒房乡、万兴乡和昌宁县湾甸乡每年的农业总产值达19亿元。
守好绿水青山,筑起金山银山。善洲林场的绿色发展之路在越走越长,当地百姓的脱贫致富之路也越走越宽。